close
發行:2008~2009

⭐推薦程度:10/10

 

  因為最近寫了賽蓮這篇短篇小說的關係,看了非常多有關鯨魚的影片,著迷於鯨魚,所以才有了這次觀看紀錄片的契機。紀錄片給我的印象一直是枯燥乏味的,但是這部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會,當然這可能也跟我平常就會看電視上的動物頻道,或是對這部片本身很有興趣有關。
 
  網路上查到的年代可能有包含發行以及製作的年代,所以很難確定到底紀錄片在何時拍攝,關於導演的資訊也沒有很清楚,為避免誤植,我就沒有列出導演名稱,但是我是用迪士尼的瀏覽平台看的,所以拍攝團隊可以確定是國家地理頻道。
 
  由於年代有點久,所以在看之前我有猜測,或許會有一些關於藍鯨的議題,在現今已經解謎了,但是儘管如此,這部片還是有非常多資訊是過了十幾年後、身處在資訊爆炸時代的我所不知道的。
 
  藍鯨在拍攝年代當時的數量已經很稀少了,可直到現在,我還是會聽到關於藍鯨的生存問題,雖然知道一個曾經瀕臨滅絕的生物要重新活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,但是依舊會有點感嘆。
 
  紀錄片的主軸是要證實三個科學家的猜測:一是藍鯨是否在冬季覓食?二是藍鯨是否在哥斯大黎加圓頂區交配?三是藍鯨是否在哥斯大黎加圓頂區生下幼鯨?
 
  紀錄片中的研究方式,讓我的觀念有些改變,一般而言想到研究,大多會先想到實驗室,但是其實,研究是需要很多自然考察的,而不是一直坐在封閉的空間裡就會產生結果,研究這件事遠比我這個外行人想得要辛苦。例如片中,為了取得鯨魚的基因,必須將採取器射到鯨魚背上,再回收,並交由研究室去判讀性別,並登入資料庫。光是找到鯨魚,跟上鯨魚的移動速度,並且安全地貼近,就是一層層的困難,但是這些研究者們卻依然不厭其煩地去做,關於這樣的研究行為,在片中好幾個學者都說出了類似的話:找出他們的生活方式、去向、習性,才能真正地保護他們。
 
  藍鯨的過度捕撈以及商業的蓬勃發展,對於鯨魚來說都是嚴重的威脅,禁捕鯨魚的禁令頒布之後依舊有人濫捕鯨魚,而在拍攝紀錄片的當年,光是一個季節就觀察到四隻因為遭船隻撞擊死亡被沖到岸上的鯨魚,而這樣的紀錄在以往是幾十年才觀察到一次。
 
  甚至有一隻鯨魚已經懷孕,當那隻鯨魚被沖到岸上時,旁邊還有她流產的鯨魚寶寶,看到那個片段的當下,真的是非常難過,而這樣的事件很明顯不止這幾起案例。
 
  在片中除了到特定海域觀察鯨魚生態之外,還有另一批學者潛入鯨肉市場中調查那些肉的來源,透過日本當地人的配合才能買到鯨魚肉,並在日本當地複製基因序列帶回美國研究。而研究結果令人悲傷,不僅是非法獵捕的藍鯨,甚至還是稀少的混血鯨魚,由長鬚鯨與藍鯨混血的。而這樣的現象又反映了另外的問題,混血鯨魚的存在被發現許多次,而學者推測會出現雜交的現象就是因為藍鯨的數量太少了,導致他們找不到同類,必須選擇與其他相近的物種交配。
 
  看這部片真的會覺得藍鯨很迷人,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,例如我們熟悉的鯨魚叫聲,其實是高頻的座頭鯨發出的,因為座頭鯨的頻率才夠高能夠讓人類聽見,而藍鯨的叫聲非常低頻,所以必須透過儀器才能夠聽到。而這樣的低頻也代表著藍鯨的耳力要非常好,片中揭露了一個數字:鯨魚在海象好的狀況下,聲音傳達可能到一千六百公里。真的是非常震驚的數字,雖然現在科學發展,最新研究數字可能會有所變動,但是這樣的構造,依舊讓人感到非常神奇。
 
  透過紀錄片可以很清楚觀察到,要有一點點的研究成果,需要耗費多少人力、時間、精神。他們的研究與先前的心血,可能隨時都會因為多變的自然因素以及技術問題而作廢,故而在觀看時,心情會一直隨著科學家、研究者們的發現起伏,並且數度差點流下眼淚。真的不誇張,我覺得有時候人類就是擁有這樣共情的能力,尤其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,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:或許很多人秉持著「適者生存,不適者淘汰」這類的心態去面對動物保護的議題,也或許現今某些人,總是喜歡在他人說出自己對動物或是環境的關心時放冷箭,甚至以此為樂。但是當真正去細看另外一部分人為了動物所做出的努力與成果時,如果還能夠以否定他人的心態去說這些學者做的事情都是無用功,那真的是有點冷血了。
 
  其實這樣去批判或許有點不太適切,每個人有不同立場,但是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,看到這些學者對於這些研究的熱愛與努力,很難不產生共鳴與感動。紀錄片想要找尋的三個答案就不多談了,我已經在心得中劇透不少內容了,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來看看,非常推薦!
arrow
arrow

    日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